◎兩個重要概念
在書中,作者提出了兩個重要概念,雖然今天這些概念已經深入人心,但在介紹本書之前,還是有必要對其進行了解,因為這是打開本書的“鑰匙”。
第一個概念是“核心競爭力”。其實,早在本書出版的4年前,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就在他們合著的《公司核心競爭力》一書中提出了這一概念。在本書中,這一概念只是再次被提及,且成為本書理論體系的核心。
在此之前,“核心競爭力”往往是被定義為某種獨一無二的技能或特性,它代表企業最擅長的一項本領,或擁有的一項領先于競爭對手的核心技術。但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認為,“核心競爭力”還有更復雜的內涵。
具體來說,“核心競爭力”并不是一個企業對自身價值的衡量,而是在顧客眼里這個企業有多大的價值。任何定義都必須從顧客的角度出發,企業自認為是優勢的某些特點,如果不為顧客所認可,就不能被稱為“核心競爭力”。
在此認識的基礎上,“核心競爭力”就為企業提供了一套制定戰略原則的基礎:假如企業經理充分意識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,他們就能以此為基礎,制定既滿足顧客需要,又達到企業目標的競爭戰略。這樣的核心競爭力是很難被模仿的,因而可以使每個企業的競爭戰略變得獨一無二。
第二個概念是“戰略意圖”。這個概念在本書中首次提出,它是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的又一個重要貢獻。
關于“戰略意圖”,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描述了其屬性,即:方向、發現、命運的意識。方向是指企業對于構建未來一個長時段(如10年)區間的市場地位和競爭地位的觀點,即“我們要成為什么?”發現是指在紛紜復雜的現實中辨認出著眼于未來的獨特競爭力,即“我們應該干什么?”命運是指戰略意圖中的情感成分,它能夠讓員工感知價值所在,簡言之即價值觀,即“我們看重什么?”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認為,戰略意圖就是雄心和夢想,以及不可抑制的沖動。企業經理人應該大力宣傳他們的戰略觀點,直到企業員工深信不疑。
上述兩個概念,都是為本書主要思想服務的,那就是企業必須向前看,為未來而競爭。作為企業經理人,今后經營事業的第一要務,應該放在如何把握未來競爭的機會上。企業將來應建立何種核心競爭力?應開發哪些新產品及樹立相應的觀念?應該建立哪些聯盟?應該保護哪些開始發展的開發計劃?應該追求何種發展目標?這些問題都需要做出回答。
◎批判“組織重整”
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在本書開篇即指出,如果企業經理人沒有把時間花在思考企業未來的方向上,那一定花在了組織重整與再造工程上。盡管組織重整與再造工程也十分重要,但它們只能幫助企業維持現狀,而無法給企業帶來一個光明的未來。“組織重整工作的目的,是要改正過去所犯的錯誤;再造工程的宗旨,也不過是要趕上競爭者而已。”
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說,“請不妨全面審視一下貴公司:看看最近采取了哪些引人注目的積極行動;聽聽哪些問題縈繞在高級經理人員的心頭;瞧瞧衡量進展的標準與尺度是什么;查查新開業務的成績記錄;再端詳一下同事的面龐,想想他們有何夢想和恐懼;然后放眼未來,估量一下未來幾年及幾十年內公司順應未來發展、不斷獲得成功的能力如何。”
在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看來,組織重整通常包括企業縮編、削減間接成本、員工授權、程序重新設計以及投資組合合理化分析等。換言之,當企業發展陷于停滯、利潤降低及市場占有率下降等競爭力衰退時,大多數企業經理人會拿起手術刀,進行組織重整手術,目的是要割掉多余的組織層級,取消業績差的工作項目。組織重整的另一個后果是大幅裁員。許多企業以提高效率和生產力為由,宣稱裁員是情非得已。但是,實際情況卻并不如他們所愿。如果企業僅僅是為了提升競爭力進行組織重整,其負面效果將完全抵消正面效果。
這是為什么呢?因為董事會評估企業經理人的主要指標是投資回報率。要想提高投資回報率,就必須增加凈收入,同時減少成本。有些經理人認為,要增加凈收入,需要掌握新的生意機會,正確預期顧客需要的變化,以及建立新競爭力,這些做起來非常困難,且是否成功也難以預料。與其這樣,不如從減少成本入手,只要大幅裁員,效果就會立竿見影。
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認為,這樣的組織重整,無法給企業帶來根本的改善,只不過是“多拖了一點時間”而已。如果是為未來著想,就必須選擇前一種方式,即增加凈收入。“減少分母(成本)當然是一條可行方案,但我們相信,增加分子(凈收入)更是企業迫切需要采行的方案。當其他競爭者正以5%、10%或15%的凈收入成長率不斷壯大的時候,企業若不提高凈收入,而從裁員著手改善競爭力,無異于將市場占有率及企業的未來前途交到競爭者手中。行銷戰略家稱之為
‘收割策略’,認為頭腦簡單的人才會采用這種策略。”
◎做“市場領導者”
當企業主管逐漸發現“減肥”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甚至是一條死胡同時,一些企業開始競相追求再造工程。
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認為,組織重整與再造工程的差別在于,后者起碼給予管理者希望:在組織變得更精簡之際,經營狀況也會變得更好。然而,再造工程也只能幫助企業趕上競爭者,而無助于使自身成為市場領導者。
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說:“今天的高級經理人一味追求品質、時間及顧客的反應。這種人我們見多了。我們承認這些
‘競爭優勢’很重要,然而它們充其量只是必須具備的資格,并不能提供資深經理人任何未來的遠景。盡管資深經理人強調,模仿成功經驗好處多多,甚至美其名為
‘調適力’,但他們模仿的對象,往往是那些有充分想象力、能夠先發制人的企業。”
怎樣才能成為“市場領導者”呢?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用兩組問題來概括一家企業是否能成為“市場領導者”,并在未來保持這種位置。
第一組問題包括:你們今日服務的顧客是誰?通過哪些渠道服務顧客?你們今日的競爭者是誰?競爭優勢基礎何在?你們今日利潤的來源如何?靠何種技能或能力創造今日獨特的局面?
第二組問題包括:你們將來服務的顧客是誰?將來通過哪些渠道服務顧客?你們將來的競爭者是誰?將來競爭優勢的基礎何在?你們將來利潤的來源如何?將來準備靠何種技能或能力創造明日獨特的局面?
熱衷于組織重整與再造工程的企業經理人,往往只考慮第一組問題。而想做“市場領導者”的企業經理人,則用更多時間考慮第二組問題。
◎創造未來
通過上面的論述,本書的主題思想已非常明晰。一個企業的目標如果是要獲得產業的領先地位,就必須能為產業開創新天地,必須能夠重新設計自己的核心戰略。從這個意義講,僅僅變小(精簡機構)或變好(提高效率),都是不夠的,企業必須有能力變得與眾不同。為了“變得”與眾不同,首先就得“想得”與眾不同,這就需要新思維。
在確定了大方向后,接下來就是怎么做的問題了:我們應該采取何種行動,確保產業發展對我們最為有利?想要取得未來的領導地位,我們現在應該開始培養哪些技能或能力?我們應該如何進行組織轉型,以掌握機會,就算打散現有事業單位或部門也在所不惜?回答了這些問題,企業就能夠真正地“創造未來”。
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認為,要想回答這些問題,企業經理人的首要任務是集思廣益,促使內部對未來產生共識。每位組織成員都有責任,也有能力幫助企業指出未來的發展方向。
兩位作者舉了一個案例。位于德州普雷諾市的電子資料系統公司,在前景一片光明的情況下,管理當局得到一個結論,和其他大企業一樣,電子資料處理公司對“大企業征候群”也不能免疫。管理當局決定制定新戰略,確保今后10年的產業領導地位。他們成立了“企業變革小組”,授命發展出一套方法,以研究擬定新的經營方向。小組邀集全球各地分公司的150位經理人,每次邀集30人,在德州達拉斯開會。五次會議下來,與會者紛紛提出各項看法與建言。最終,一項企業發展新戰略出臺了。
關于如何創造未來,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用大量的篇幅予以了回答,包括構建戰略發展框架、善用資源、先機為貴、確立核心專長、積極試驗等。
總結本書,哈默爾和普拉哈拉德在大量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得出的結論是:在環境革命、遺傳學革命、數位化革命以及影響最深遠的資訊革命之后,現有的產業即將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;它所展現的不是機會便是危機。要如何化危機為轉機?未來就是現在,必須在現在預測未來、建立戰略架構。具體來說,企業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優勢和顧客的需求上,而不應首先考慮對手是如何做的。